杜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不仅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当我读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儿童与课程”这一章时,让我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他提出的“教材心理化”这一概念。这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路径,促使有效的学习体验发生。
何为“教材心理化”?如果我们想当然地将其与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教材”与“心理”对号入座,对我们依然有启发意义。但可能也会因此对杜威有所误解,甚至错过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哲学意蕴与教育思考。
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到“教材心理化”的表述是“因此,就需要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它必须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它必须心理化……”这里的“教材”,我们可以理解为课程内容,经过筛选与组织的经验成果。在杜威看来,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要想让儿童到达终点,就要让“教材心理化”——还原经验。课程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经验,与儿童经验存在重合的地方。教师要做的就是寻找出这一部分内容,让儿童能够进入学习与发展。正如文中所说“正当的解决办法是改造这种材料,使它心理化——重复一遍,那就是在儿童的生活的范围内吸取它,发展它”。这看起来应该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但是,这样看来就可能会引发另外一种解读——我们要改造教材内容使其与儿童的经验相适应。这就好比给不恰当的内容裹上“糖衣”“哄骗”学生学习,这是杜威所反对的。杜威所追求的是本身的有趣,好的内容本身就是有趣的。“心理化的教材是有兴趣的——这就是把教材放在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之中,以便它分享生活的价值。”不是让教材在“心理化”之后变得有趣,而是在制作教材的过程中就要带着“心理化”的标准,这样出来的成品就会自然有趣,即要将教材转为生活。杜威在这里也讨论了“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教”与“教什么”在杜威的“教材心理化”这里得到了统一,就像他所提出的逻辑与心理的统一。就像他的哲学思想,方法与本体是统一的。在今天,我们似乎都在研究“如何教”,是否忘记了也要研究“教什么”。教学内容看起来似乎已经准备好放在那里了,课标、教材、教学计划……都是现成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很难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但是杜威的“教材心理化”提醒我们,经验才是真正的课程内容。这不是让我们去迁就儿童的经验,而是让我们用一个连续的、发展的目光去看待儿童,去思考他的经验,从而解决“教的内容”。我们的教学也不是只有教材,还有教师、儿童与儿童的经验、广阔的理论基础。只有把这一点铭记于心,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也给专家提个醒,要关注儿童的经验,而不仅仅是学科理论内容。九游会j9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