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念丽:园本课程想从“有质量”走向“高质量”只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还远远不够!
发布时间:2024-08-27 10:18:04

  九游体育官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是以课程论为主,而非教学论。因此,构建高质量的课程,就成了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幼儿园提升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那何谓幼儿园课程呢?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从“有质量”走向“高质量”呢?读懂儿童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念丽做了《高质量幼儿园课程建构与实施之我见》的主题分享,帮助老师更透彻的理解幼儿园课程含义,以及掌握构建高质量课程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相关内容。

  我国国家标准GB/T6583中,将“质量”界定为:质量是产品过程、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总和。学前教育最大的“产品”就是儿童,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求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满足相应的规定或潜在要求。

  这里的规定要求上至国家精神意志,下至家长要求,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就是儿童本身的发展。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质量”就是满足要求,而这个要求可能是当前的、显性的,也可能是潜在的。

  那课程在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呢?在世界经合组织 2017 年的“强势开端”报告中,特别提到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学前教育质量推进面临着八个方面的挑战,其中“课程”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我认为,无论是国内外,学前教育质量都应该有这样三重价值取向:

  政府要有方向性的质量把关,犹如定海神针般指引方向,比如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

  幼儿园机构则是紧跟政府所倡导的国家意志,从软硬件等各个方面把理念落于实践,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接班人。

  这里不仅包括如何就家长关切的话题提供适宜的支持,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家长的理念和教养方式,从而推动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专业质量也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注重外在结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注重互动过程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质量观。目前我国聚焦的学前教育机构专业质量有两个,一个是文化理解,一个是意义建构。

  即如何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学前教育文化自信,但这也不是意味着做民粹主义,其他国家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吸纳借鉴。所以,这里文化理解不仅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要理解。

  九月份在一个国际会议我曾这样说过:其实从二十一世纪来看,我们更加有文化的趋同性。但是在这个趋同的过程当中,首先我们要树立自己的自信,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他人文化要有洋为中用,“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这样一种文化观。

  我就结合一个幼儿园做园本课程的小例子来阐释。当时我去到一个城市出差,一个幼儿园的副园长全程陪着我,到了晚上八点多她告知我她回幼儿园去,一经了解才知道幼儿园最近在做班本课程,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最近对蜗牛很感兴趣,于是她想着晚上回去把蜗牛相关的材料准备好。当时我就问她:”做班本课程是追随儿童的脚步,那你一个班级里有的喜欢蜗牛,有的喜欢蝴蝶,有的喜欢小飞机,老师到底应该追随谁的脚步呢?”一下子就把这位老师问愣住了。

  顺应孩子兴趣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兴趣是带有纯粹的天然性的,老师除了顺应,更重要的是引导。课程建构的根本意义是激发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自主深度学习的一个过程,但是终极目标我们老师是要先给孩子定下来的。孩子的兴趣是跟意义辨析关联起来,老师需要关注该兴趣是不是符合上至国家意志,下至我们的每个儿童发展,这个时候我们才来真正的审视课程的意义建构。

  Curriculum来自拉丁语“跑步”(Currere)的计划等之意。所以狭义的课程是指教育课程通常指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支持的计划,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而广义的课程则包含了学习者体验和教师支持等。

  美国学者盖伊论述学前教育课程也提到课程体系,即为实现预定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和;教育领域也和我国提出的五大领域基本吻合,基本包括认知、语言、数学、艺术、社会等;同时还提到了教育活动。

  我国许多专家也对学前课程有不少研究,其中学者虞永平等对学前课程做了如下界定:幼儿园课程是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教师充分利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其实该界定和我们之前讲到的意义赋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孩子的自发兴趣和自主学习是有区别的,在一定的教育目标下,给予孩子自主发展探索的机会,这个才叫自主学习,也叫自主发展。我们的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然后利用资料进行活动。

  ✔即时性:关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孩子的体验经历,因为这将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整体性:陈鹤琴先生的五指理论就是强调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整合性。而今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也说明了幼儿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

  关于学前课程,虞永平教授和冯晓霞教授也都说过:学前课程有别于小学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具有活动性的。这个活动性分为三大板块:方案、实施和评价。其中,方案包括理念、目标和内容;实施包括常规、环创、材料和互动;评价包括幼儿发展和结果运用。

  而刘占兰老师的团队在对全国学前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时,把课程质量分为了两个部分: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

  所谓结构性质量,它在学前课程中主要是指课程方案方面的质量,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素的质量。而幼儿园课程构建所秉承的理念就要符合这三重维度的要求。

  过程性质量又称为动态因素,是指幼儿在学前课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经验的质量。在学前课程中主要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的质量,主要包括一日常规、环境创设和利用、资源(材料)的供给和利用、师幼互动、教育活动、教师的教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实施情况及其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质量要素。

  其实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是不可偏废的,二者都非常的重要,这和重硬件或者重内涵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结构指的是预设的理念、内容。

  ✔连续性的课程框架,这里的连续性是指在儿童 3 ~ 6 岁的发展阶段中,课程所提供的一种发展连续性 ;

  ✔ 平衡的游戏设计,即课程实施者有意识地对游戏加以设计和规划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并不仅仅是单纯地玩 ;

  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幼儿园课程总结归纳起来重点关注了三个维度:教学、关系、环境。这里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

  三个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均蕴含着“儿童为本”,“尊重多样性”和“教育公平”的理念。同时,美国幼儿教育协会还主张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适宜性发展”理念,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界倡导“儿童权利至上”。

  其实“高质量”的园本课程包含六部曲:探寻理论基础、梳理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形成课程内容、明确实施路径、形成评价系统。但现在大多幼儿园在做课程时有一点橄榄型倾向,即两头的理论和评价部分比较薄弱,而中间的实施路径和主题活动都精彩纷呈。我希望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课程能从橄榄型课程变为椭圆型课程,在理论部分和评价系统部分会有更多的充实。

  ✦ 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 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 儿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高质量的课程内容要赋予其意义,要从传统的机械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让中国学前教育课程从“有质量”走向“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