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五育融合:乡村小学田野教育的创新实践》项目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4-09-03 23:39:09

  学校以课题为引领,申报并完成了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八野”种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鹂岛文化校本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田野中的儿童学习样态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五育融合背景下乡村儿童田野学习的深化研究》和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从田野活动-田野课程-田野学习-田野教育,不断深化研究。

  围绕田野教育研究学校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以“田野学习”课程为亮点)和2020年度全省基层工会服务职工优质项目一等奖(以“田野学习”方式为特色)等表彰。

  校内打造了以田园野趣、江桥壁画、紫藤诗廊等为代表的校园八景,同时还建有“小小农民画工作室”“水环境研究所”“桥韵体验馆”三大场馆,为学生搭建具身学习的物化平台,给予学生在场学习,深度体验的实践空间。

  学校聚焦课程的变革与创造,从学科浸润、学科跨界、主题拓展和项目综合四大维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研究,建构了田野学习的课程系统。学校聚焦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造,从田野学习的基本要素、基本流程、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研究,建构了田野学习的理论系统和学习样态。

  校外已建成占地68亩的大型“野趣园”,分为养殖天地、种植天地、娱乐天地和生活天地四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数字化链接,可以通过二维码读取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八卦洲生态农庄、陌上花渡等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目前学校已初步建成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儿童智慧农场,建构太空种植、世界田园、智能管理等拥抱未来的“田野学习”新时空。

  田野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五育融合为内在旨归,以田野学习为核心抓手,带动田野课程、支持制度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整体革新的系统活动。包含三层意蕴:一是田野中的教育,为儿童提供真实的、自然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利用大自然学习知识、探究问题;二是“田野式的教育”,是将“田野”理解为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强调生活情境、场域的实践体验,让儿童经历、参与、探究“模拟化田野学习”“场景式田野生活”的全过程。三是以“田野法”为九游会网址大全方法的教育,是指儿童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实地中,运用“田野调查”“田野实验”“田野考察”等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以观察、访谈、口述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来理解、解释现象和社会的学习方式。

  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简单相加,也不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开展,而是融为一个整体的教育,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田野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

  创新实践:重在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与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需求,在内容上、形式上及制度上寻求突破口,塑造新时代乡村教育的新样本与新面貌。

  走向五育融合的乡村小学田野教育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无边界融合,就是校内校外、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无边界;二是自然性关照,就是利用自然的力量培养人,以及用自然而然的方式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三是全场景驱动,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场景、课程基地、学校环境空间等驱动着儿童持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首先要建立一种以五育融合为背景的乡村儿童田野教育的目标体系,明确达成什么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在“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等已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五育融合是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建立符合五育融合需求的田野教育目标体系是乡村小学发展的新实践。

  乡村小学田野教育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本项目拟从确立链接点、生成融合体、聚焦研究域、进入田野场、亲历全过程、多维交互链、呈现真成果等维度进行乡村儿童田野教育理想模型的研究,在此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观察、叩问、反思,从而实现五育融合目标的达成。

  拟将“田野教育课程构架”分四个维度进行:学科浸润、学科跨界、主题拓展、项目综合,通过四个维度上课程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既有对国家课程的田野式实施,更有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田园课程的实施,从而促进田野教育在乡村儿童“五育融合”目标上的达成效度,彰显“五育融合”和“跨界学习”的课程优化。

  强调整体性的学习方法,综合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们通过协作研究某个现实中的具体现象,其目的不是取代科目学习,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之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新的学习模式。

  充分利用八卦洲生态农庄、陌上花渡以及每个农户的田野资源,建设田野教育大环境。

  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对乡村小学田野教育“五育融合”情况进行基础诊断,然后厘清研究的重要价值;依据现状诊断,制定出行动方案,在行动研究中,进行系列的观察、诊断、反思和修正,再到实践中研究检验。

  一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以田野教育撬动乡村振兴的教育生态重塑。二是五育融合视域中,田野教育理念上的深化与实践上的创新。三是学科育人价值引领下,田野教育的学科育人模型建构,推进乡村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一是形成五育融合背景下乡村儿童田野教育的基础理论与理想模型。二是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乡村儿童田野教育的多重样态与有效路径。三是促进乡村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经由田野教育落实五育融合目标的参考样本。

  一本专著《走向五育融合:乡村小学田野教育的创新实践》拟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三篇研究论文拟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本研究将带领十所乡村联盟小学和百名乡村教师在田野教育促成“五育融合”方面的研究,项目成果将在省市区范围的平台内进行展示和运用。

  “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简单相加,也不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开展,而是融为一个整体的教育,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田野教育”,是完整的学习,是全人的教育。强调把“田野教育”落实到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之中,真正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课堂样态的创新。

  五育融合是指以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等形式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这五种育人目标的融合发展,可以对乡村小学的田野教育产生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田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不断优化田野教育的课程系统和育人样态。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小学田野教育更强调融合与贯通,它既表现在学科内部,又表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是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整合的育人样式。在田野教育课程架构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不再局限于学科育人的单线目标。

  成立《走向五育融合:乡村小学田野教育的创新实践》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蒋宁担任,副组长由阮伟中担任,组员由八卦洲中心小学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家长委员会代表担任。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的拟定、实施,主持项目日常工作的开展。

  聘请省教科院、南大、南师大等高校专家,组建专家智库,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专题论证、专项指导,对项目推进过程进行持续的跟踪指导,确保项目建设的专业性、时代性、本土性与前瞻性。

  系统研读最近教改成果,明确学校教育实践的责任与使命,以教科室和教导处负责人为项目实施的主要成员,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两手抓,双线并行,制定实践方案,拟定田野教育实践探索计划,深度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