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将红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人民教育》约请一线知名思政课教师,记录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如何让学生在从精神力量、理想信念、党的建设和英雄主义四个方面理解红岩精神,今天我们与您分享重庆市南开中学王小鸥和徐盛之老师带来的课程开发案例。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斗争的严酷,唱出了英雄的伟大,它所歌颂的红岩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2010年12月,习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的光荣革命传统,熔铸了崇高的红岩精神,是激发和凝聚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勉励广大员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红岩精神是在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其科学内涵是: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
红岩精神彰显了中国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本文以红岩精神为例,探索红色精神进课堂的有效实施路径,助力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坚定理想信念是红岩精神的精神内核。南方局人始终抱定“为了新中国”“为了实现”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对的信仰坚如磐石。只有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自觉的、无畏的奉献行为,这是支撑中国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1943年的重庆是统治的中心地带,人的地下工作充满了危险。
组织上出于安全考虑,决定派重庆地下党成员江竹筠假扮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的妻子,并协助他工作。要长期与一位异性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对于一位23岁的未婚女青年来说是一件多少有些尴尬的事情。想到世俗的眼光、旁人的议论,江竹筠开始有些犹豫。但年轻的江竹筠毕竟不是一般人,她理智、果敢、坚毅,她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
江竹筠的丈夫在下川东武装起义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砍下悬挂在城楼上示众。组织上考虑到江竹筠经受了巨大打击,再三要求她留在重庆工作,照顾儿子。但她考虑到自己对下川东地区的工作很熟悉,不愿让其他同志以身犯险;同时,那里也是自己丈夫战斗、牺牲的地方,她想陪九游会网址大全在爱人身边,所以坚持要奔赴下川东地区。
因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入狱。在审讯中,她一问三不知的态度激怒了敌人。恼羞成怒的敌人使用了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急欲从这个年轻的女员身上打开缺口。江竹筠多次痛得昏死过去,又被凉水浇醒,但敌人始终没能从她口中得到任何有用的口供,只得无奈地收场。自知无法等到胜利,狱中的江竹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事业奋斗到底。
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价值是目的,知识是手段。为此选择了红岩英雄人物中知名度高的江竹筠。学生在阅读江竹筠的真实事迹后,在情感层面肯定会有所触动。为了达成正确的价值引领,需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上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直接概括材料,加深对基本历史的正确认识,形成对英雄烈士的崇尚之情;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材料,挖掘材料背后包含的深层意义,逐步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第三个问题将材料与知识相结合,以科学知识支撑价值观培育,让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理想信念的滋润,培育政治认同精神。
南方局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团结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积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别是皖南事变发生后,南方局坚定地贯彻执行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方针,以斗争促合作,维护了全民族抗战的宝贵局面。
1941年1月,反动派以8万余人的兵力围剿9000余人的新四军,新四军血战七昼夜,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敌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当局对外宣称新四军“叛变”。这使得国共合作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全面破裂还是继续合作,成为摆在中央面前的重大抉择,在重庆第一线与当局打交道的南方局则更是处在“风暴眼”中。
“皖南事变”后,在中央的领导下,南方局以“政治上全面攻势,军事上守势”为斗争方针,向反动派发动强大政治攻势,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和挽诗,揭露和抗议反动派的罪行;布置军事组编印《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传单,使皖南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会晤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向其提供制造摩擦的材料,借助反法西斯国家对顽固派施压。在南方局的政治攻势下,蒋介石被迫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并两次约见周恩来表示缓和。南方局以政治进攻的手段缝合了国共合作中的裂痕。
2.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知识,说明南方局是如何成功“缝合国共合作中的裂痕”。
3.结合南方局在敌后斗争的事实,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说你对“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这句话的理解。
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就会变成“干煸”的讲授,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本片段围绕培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开,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在价值观层面培育民族精神,在科学思维层面掌握唯物辩证法,同时将整个知识渗透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南方局在敌后斗争的历史中,从而实现学知识与学党史的统一、育科学精神与育政治认同的统一。第一个问题体现了历史知识要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理念,强化材料分析能力。第二个问题转换角度,从哲学角度分析具体措施,强化知识运用能力。第三个问题从文化知识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与英雄主义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浸润文化自信的力量。
坚持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人的鲜明品格。中央南方局始终处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们身处逆境,坚持斗争,身陷牢狱,敢于牺牲,经受住酷刑的折磨和高官厚禄的诱惑,坚持斗争到底,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狱中八条”,展现了中国人坚韧的斗争意志和坚定的斗争信念。
从1949年9月初到11月27日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特务对关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这两座监狱中的员和其他革命志士进行了大屠杀,共计300多人遇难。在牺牲的革命者中,大多数都是在1948年因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等的叛变和川东三次武装起义的失败而被捕的。这血的教训无比沉痛、无比深刻!在屠杀开始前,这些被捕的革命者利用各种机会交换意见,从内部寻找根源,总结经验教训,并相互叮嘱:谁能活着出去,一定要向党转达这血与泪的嘱托。最后,罗广斌和尚未被杀害的10多位狱友成功越狱。为了执行难友们的嘱托,脱险后的罗广斌每天奋笔疾书,凭借记忆整理出同志们在狱中提出的意见,写成了《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八条”由该报告的第七部分“狱中意见”提炼而成,是报告的核心和精华。
狱中八条中的第一、第三、第六条主要是针对当时几个重要领导干部叛变而发出的沉痛呼声。狱中同志认为,在长期的地下环境里,隐蔽埋伏相对平静安全,这是必要的,但少数领导同志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从生活腐化开始,走向了政治上的腐化。元凶祸首川东临委委员、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就是其中的典型。刘国定平时收入有限,却喜欢追求享受。平时要两个保姆服侍,吃饭非鸡鸭不上桌。他想做生意,向川东临委负责经济的干部何忠发借钱,被拒绝后向组织诬告。
1.生死考验面前,比起个人生死,狱中烈士更关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
2.对比革命者与叛徒的不同表现,结合“狱中八条”内容,分析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3.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结合“狱中八条”分析员为什么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不等于填鸭式讲授,而是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讲“狱中八条”的故事,就是让学生在故事学习中获得启发。围绕这一故事,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先让学生去阅读信息,找出“比起生死,更关心能够传递总结出的革命经验”,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革命先辈不顾个人生死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再引导学生以材料内容为基础思考可能的原因,为向革命先烈学习提供具体化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旗帜鲜明地将两类人进行对比,以“狱中八条”内容为思考的基点,点明党的建设的主题,坚持党的先进性,结合入党誓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和判断选择。第三个问题则侧重训练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通过“狱中八条”故事构建的情境,让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深刻把握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凝聚共识。
永葆革命正气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人与当局进行斗争的重要经验和显著特点。这种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集中表现为胸怀大局,将个人的生命融入伟大的事业、汇入时代的潮流,为解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不惜牺牲一切。
1948年,处于地下状态的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被当局查封,地下党员、《挺进报》特支书记陈然被捕。
陈然被捕入狱后,敌人对他施用了各种酷刑,陈然被折磨得几次昏死过去,醒来后怒斥匪徒,最后特务强行把他架起来,拿出纸笔要他招供,以扩大对地下党组织的破坏。面对敌人的酷刑威逼,面对敌人的穷凶极恶,陈然英勇不屈,坚不吐实,展现了一位员坚强的意志品质。最后敌人无计可施,只有将他押回牢房。1949年10月28日,陈然上演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悲壮一幕,当他被押到刑场时,陈然突然转过身来,面对端枪的刽子手说:“你们有种的,正面开枪。”行刑队不敢开枪,他们强行把陈然扭转过去,从后面开了枪。
陈然烈士生前在《论气节》一文中写道:气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精神。什么是气节?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不动心志;在袭击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1.“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结合陈然烈士的事迹,谈谈你对这句线.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培育高尚的气节。
3.学校正在开展“学党史、讲故事”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为英雄烈士的事迹编写一段宣传语。
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问题设计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高尚气节就是精神力量的角度思考气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第二个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规定了答题的角度,培育学生运用知识解析与论证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更进一步,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编写过程中助推价值观教育入心入脑。
以上四个教学片段的设计,从精神力量、理想信念、党的建设和英雄主义四个方面解读红岩精神,在教学设计方面践行“大思政课”要求,采用情境与故事教学、议题与问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党史为材料,以知识为载体,力求形成一定的宣传教育方式,注重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以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达成正确的价值引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机结合,为红色精神进课堂提供有益的探索尝试。
〔王小鸥系重庆市南开中学校思政课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徐盛之系重庆市南开中学校思政课教师,重庆市思想政治学科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