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八批义务教育校内提质减负增效典型案例公示
发布时间:2024-09-07 19:22:27

  “1”是一个部署。每学期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课后服务业务专干培训学习至少1次,对“双减”工作再理解、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全县112所中小学,涉及学生62159人,“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2”是两个统一。一是统一下发“双减”课表模板、《课后服务工作示意图》《“五项管理”运行机制图》《作业管理闭环运行机制示意图》,让师生、家长进一步了解“双减”政策。二是统一采取月通报制度,要求各中小学每月上报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情况,找准并直面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落实,提升“课后服务”水平。“3”是三个结合。一是结合示范创建。研究探索符合学校校本教研实际的路子,形成适合本校的教育发展模式,相继成功创建鲁甸县第四小学、鲁甸县卯家湾小学、桃源中心小学、鲁甸县江底镇中心校、鲁甸县江底镇水塘村完小等多所示范校。二是结合教研“一体化”。全县中小学建立24个学科工作室,实现“以强带弱、城乡联动,以校为本、校际结合,以研促训、研训一体”的“一体化”机制和工作模式,达到“互换思想、互为榜样”的效果,打造形成一批高效课堂。三是结合优质资源引进。引进中国保利集团帮扶项目—“飞象双师素质课堂课后延时服务项目”,鲁甸县卯家湾小学、九游会网址大全鲁甸县江底镇中心小学成为示范创建学校,48所学校参与试点。

  一是聚焦文化传承,焕发民族文化新活力。全县各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以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抓手,邀请校外非遗传承人、民俗手艺人、紫陶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把建水紫陶、苗族传统芦笙舞、彝族烟盒舞、哈尼族铓鼓舞、彝族刺绣等渗透到课后服务中。已开展相关活动180余次,打造出建水县第八中学铓鼓舞、西庄镇中心小学草编文化、官厅小学彝族锁啰舞、岔科镇庄寨小学苗族芦笙舞等优秀案例。二是聚焦“五育”并举,提升课后服务高品质。从艺术特长、科技创新、劳动教育、美育等方面开展课程设计,通过打造多种特色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研学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教育等,持续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聚焦校外培训,打造综合治理新样板。深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突出问题导向,锚定目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今年以来,完成全县40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权分类移交工作,联合公安、消防、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宣传40余次,开展专项治理30余次,发放材料5600余份,通过家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发送《致家长的一封信》890余条;采用“互联网+绿色监管”模式,对全县45家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监管专户核验,成功开通支付渠道,实现了线上售课、销课、退费全流程交易。

  一是规划+引领,打好“机制牌”。结合凤庆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全链条”、教师“全方位”、学生“全覆盖”培养机制。以建立高中联盟、初中托管、小学集团化的办学机制,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打造一批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二是课程+特色,打好“精准牌”。引进“国培计划”—高校协同帮扶项目,对学校管理层进行课程建设专项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科学教师研修班培训,夯实科学教育师资力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三是传承+创新,打好“优势牌”。充分整合地域优势,用好文庙、滇红茶博物馆、滇红活态博物馆、县科技馆、地震科普馆、茶科所等实践场所,在传承茶文化的同时,创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已培养35名科学学科市、县级名教师,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四是课堂+课后,打好“服务牌”。扎实推行“1+X参与式教学模式”,实现科学课堂上学生思维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创造、自主建构最大化。以精细化管理做好课后服务,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从“一本教材”转向“整个世界”,从“课堂教学”走向“整个社会”,从“文化传承”推动“科技创新”。

  一是建机制强保障。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落实推进会,做到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服务时间“三全覆盖”。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100%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9.7%。各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围绕“会学习、有特长、能体验”的课后服务培养目标,采用“一校一品”“一班一特色”,助推全县课后服务从“全覆盖”到“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套餐促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按照初中、小学不同学段分门别类制定课后服务内容清单,内容涵盖文学素养、数海遨游、玩转英语、自然探秘、运动之旅、舞乐青春、七彩世界、传统文化等项目,其中中学清单涉及15个大项85个小项内容,小学清单涉及10个大项62个小项内容。各学校坚持学生家长自愿,打造套餐式课后服务体系,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各取所需。三是严考核保成效。把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作为学校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对各学校课后服务的组织管理、场所管理、服务管理、师资保障、课程建设、满意度、工作成效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回头复查、跟踪问题整改督查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项督查,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学校及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以严厉的督查考核推动课后服务全面见效。目前,全县已创建市级“双减”示范学校2所、县级“双减”示范学校26所。

  一是构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1”。红塔区各中小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形成品牌特色课程。将科学校本课程通过“菜单式”精准投递至各年级,实施与年级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操作、模型架构以及道具组装课程,形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互促互进,共融延伸,切实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二是建立科技辅导员队伍储备科学教育师资力量。红塔区科学技术协会、红塔区教育体育局联合举办全区科技辅导员培训班,采取理论学习、经验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式开展培训,建设一支有能力、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推动红塔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兴建科普阵地构建科学教育课程。各中小学校均设立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少部分学校还设立编程教室。各中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均设置科技活动场所、科普信息窗等科普教育主阵地,结合流动展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展示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教育氛围。四是科学教育全面纳入课后服务项目。红塔区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双减”工作要求,开展小小科学家、宇宙探秘、编程、创意手工等科学兴趣课后服务项目。同时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通过引进第三方非学科类科技培训机构,在课后服务阶段开展科学教育,如科创小达人、人工智能编程、车模、无人机等课后服务项目课程。五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红塔区各义务教育学校注重利用校外资源,积极搭建和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平台,促进各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等机构举行的各种科技展览、科普活动,使学生对科技奥秘、科普知识有全面、深入地了解。

  外地来昆明上学怎么转?在昆明,转学、休学、退学等学籍如何管理?热点升学问题解读来了

  昆明市主城区体网生招生信息汇总!附20余所学校招生计划!2023年家长提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