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这一课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发布时间:2024-10-15 11:26:44

  九游体育官网遵义老城小学“小小红色讲解员”给视察团讲解同学们制作的反映民族团结内容的手工艺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学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9月1日至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率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就“加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赴贵州开展视察。期间,视察团走访了贵阳市和遵义市的大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等地,并与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9月2日,星期一,正是新学年开学的日子。升旗仪式、开学典礼、主题班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们按下“开学键”,也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学期。而各种活动中,自然也少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

  一走进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小学,视察团就被教学楼门口的两面巨大铜板浮雕墙所吸引。遵义会议会址、中国天眼、北盘江大桥、黄果树瀑布……一边的浮雕墙上绘满了贵州的标志性地标;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孩子手拉手起舞,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起探索宇宙奥秘;另一边的浮雕墙上展示了学校各民族师生团结一心的场景。“这是我们邀请学校学生和家长一起设计创作的。每次新生入学,我们都会给孩子们讲解这两面浮雕墙,就是希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多彩的中华民族美育资源,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校校长邓晓梅介绍。

  “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有其身心发展规律,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让孩子们入脑入心,是学校和老师都需要研究思考的课题。”同为教育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非常关心翠微小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具体做法。

  作为一所2020年才建成的新学校,翠微小学共有16个民族的1000余名学生。邓晓梅介绍,为了引领师生在校园文化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美,让文化自信慢慢融入学生的文化基因,学校通过操场上标志性雕塑“同心塔”、学术报告厅“中华民族同心墙”、体育馆“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画廊”等,以“美的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同时,在运用好各学科课程资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贵州丰富多彩的人文、民族团结进步资源,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开发艺术类、研学类课程,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历史课、语文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学科课程体系的关键课程。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学校不断改革创新课堂主渠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教学计划,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现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用的是国家统编的,还是学校自己编写的?”“使用效果怎么样?”面对提问,第十一中学校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告诉视察团,学校认真推广和使用国家统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七年级每周一节课学习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其他年级和学科每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学校还开发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如《中国民俗文化》等,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时效性。”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说,教师们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学生们都反映课程寓教于乐,在各种有趣的形式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在遵义,当地中小学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利用横幅、电子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工具,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故事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努力营造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浓厚氛围。

  看到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各民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领悟中华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商联主席滕树静深有感触。她认为,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各民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从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各族师生心中。“我们可以加大相关方面的研究,通过文学、艺术、影视以及新媒体的形式,将这些内容更多、更生动地展示出来,增强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自豪感。”

  贵州省中小学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用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的同时,也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视察团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创作出各类关于民族团结的艺术作品,形象阐释了“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表达了各民族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心声。同时,“爱我中华”的种子也深深埋进了每个孩子心中。

  “我们选取了主席各个时期的经典照片,通过传统人物肖像剪纸技艺,创作了70幅毛主席肖像剪纸,讴歌新中国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同学们更好传承不怕困难、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在红色圣地遵义的老城小学,小小红色讲解员、二年级学生黄意芯稚嫩却充满感情地讲解剪纸长卷——《中华崛起》,让视察团的成员们忍不住为之鼓掌。

  黄意芯告诉视察团,红色文化剪纸社团是学校多个传统文化社团之一,无论是绘画、手工,还是泥塑、蜡染,在各种艺术体验课程中都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我们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中华民族一家亲’书画展,并进行评比。”黄意芯指着校园里同学们的绘画作品说,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每次都会积极参加。

  “这种形式很好,可以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从思想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融入学生心中。”全国政协常委、贵州师范学院院长韦维非常赞赏老城小学开展的“小小红色讲解员”活动。在她看来,学校、教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可以看出,贵州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教师的相关培训。”

  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力量根基,同时把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引入课堂,是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益尝试。在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视察时,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讲起了学校几名尔族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校园生活的故事。

  “这几个孩子是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贵阳的。刚入学时,因为对环境不熟悉、普通话不熟练等原因,孩子们很是拘束和不习惯。”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学校在混合编班的基础上,安排老师帮助他们加强普通话学习、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还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书法社团。很快,这些孩子就从最初的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到能够顺畅和其他同学交流,而且书法也写得像模像样,甚至成为范本。了解到孩子的进步,他们的爷爷奶奶还特意从新疆赶来致谢。

  除了在学校里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红色历史,在贵阳和遵义,许许多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同样是加强文化传承、讲好中华民族团结故事的生动教材。视察期间,视察团看到,无论是美丽乡村——花茂村、龙潭村,还是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无不将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

  “我们看到,博物馆立足社会教育与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送进校园和各类研培课堂,助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美丽乡村建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些都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杨宁谈道,视察中看到的博物馆、美丽乡村,都体现了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这些都可以融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贵州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将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学生课程与各项活动之中,取得明显成效。但视察团在视察过程中也了解到,中小学在任课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考核制度、部门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难题。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有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化学教师冉小强向视察团反映,也有个别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个别教师在相关内容的教学和引导上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学校如何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里,这和教师是否有相关方面的系统性培训息息相关。”遵义市第五中学副校长龚德源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对此,委员们在视察中也一直认真观察、详细提问、仔细记录,并结合自身实践,建言献策、献智出力。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小学教育中仍存在区域、城乡、校际、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着力不平衡、效果有差异等问题。在经济水平、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平台、师资力量雄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作出了相应努力,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林铎认为上述问题应引起重视。

  “目前中小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老师,主要是由语文、思政课老师担任,在学科融合方面有所欠缺。其实自然、历史等其他科目的老师都可以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之中。另外,有关部门在配合、协调方面也有待加强。”滕树静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政协原主席多杰热旦认为,加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落实“校班制”责任考核,强化责任担当、工作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政策性、理论性较强,如果中小学老师对民族理论政策学习领会不够、工作原则和目标要求把握不准,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多杰热旦建议,要提升教师思想认识和政策把握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重视总结表彰师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赵德明强调,各级党委应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引导,将宣传、教育、引领、浸润,融入大中小学几个阶段的教育,特别是要注重从娃娃抓起。

  韦维认为,要加强教师培训,做好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落实。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同时也要注意资源共享。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也应根据不同年级制定分层分类的指标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敏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学校作用最大。她呼吁师资队伍需要向乡村倾斜,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大中小学校思政一体化的指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培养一支政治站位高、执行能力强、有教育情怀的学校书记、校长队伍。”贺颖春结合工作实践,建议加强校际、省际间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

  除了关注学校和教师在加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力方面的提升,视察团成员还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建议:

  滕树静认为,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尤其是针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制定教育指南。要讲好中央和经济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帮扶故事,让孩子们更好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周先旺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出发,指出应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推动完善民族领域法律法规。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云南省普洱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玮提出,有关部门要宣传好、挖掘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校园实践活动的力度。

  “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体现教育优先,而教育优先中要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此外,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遵义市委会主委、遵义市政协副主席冯春林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只是口号。”视察团团长,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国表示,此次视察有三方面的做法令他印象深刻:一是中小学思政教育做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学校学生和家长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二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方法力度,有务实精神,有实际效果;三是充分体现了贵州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利用红色资源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中小学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成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能只看一朝一夕,而是既要看当下,更要看未来,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