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枯燥的数学课好玩起来
发布时间:2024-10-26 10:49:08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这些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呢?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起始课。

  上课伊始,我把提前准备好的学具按照小组分发到位,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把这些物体分分类,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问题抛出后,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大部分学生按照物体的形状将它们分成四类,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认为可以分两大类:方的和圆的。理由很充足,圆的就是能够滚动的,方的就是样子方方正正的,摸上去面都是平平的,角上都是尖尖的。学生的争议越来越激烈,部分学生产生质疑,认为这样的分类是不合理的,这些物体的形状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还是有区别的,应该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在学生的争论中,结论慢慢显露出来。突然,男生小K高八度的声音出现在课堂:“我不同意。能滚动的虽然有两种东西,但它们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像皮球一样可以任意滚动,一个只有放倒了才能滚动,所以它们不能分在一类,要分成两类。”随着小K的表述,其他学生也操作起来,在自己的桌面上尝试滚动学具。课堂上听见一种声音:原来是真的啊!此时,小H又站起来:“方的物体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长的,而且有些面的形状还是不一样的;一类是方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时,我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呢?学生又一次进入探究中。最终学生给出了这些图形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既培养了数学眼光,也锻炼了数学语言,更培养了数学思维。

  九游会网址大全

  紧接着,我展开了第二个教学任务,学生利用积木进行“搭一搭”的活动: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我先问学生:在搭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提出,怎样搭才能搭得高?有的提出球该怎样搭?搭在哪里最合适?圆柱该怎样搭?有的提出怎样搭才能让搭成的物体更稳?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又一次进入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进入深度思考,有了思考学习才会有价值,有了思考才会有学生的深度学习。一个男生抢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球容易滚动,不能放在下面,而要放在最上面,同时把球放在三个长方体上面就可以放稳了;圆柱放倒容易滚动,一定要把它立起来,可以避免滚动;要想搭得高,就要把长方体立起来,这样就会让搭成的物体更高一些。”跟随这位同学的想法的提出,其他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尝试着自己的不同搭法。同桌之间还在互相比较,看谁搭得高,谁搭得稳。一种和谐的学习场景呈现在眼前,学生完全沉浸在这种有趣、好玩的学习氛围中。

  一个女生用响亮的声音大声说:“老师,我们喜欢上这样的课,数学课原来这么有趣,太好玩了!”开放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更应该是收获满满的课堂。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教师要学会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记得我在上公开课时,学生的奇思妙想完全打破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也顺应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说、敢问、敢做。同时,教师要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有趣、好玩、有意思的数学课成为常态,更能成为教师教学所追求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