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走的科学课堂”打破了以学校课堂为主的传统学习空间,突破学习的界限,改变教与学的关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让孩子在广袤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学习科学。近年来,同安区小学科学学科以“行走的课堂”模式,开展教育实践,取得较好的成绩。在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小学科学学业水平和县域均衡都有较好表现。本文以同安区“行走的科学课堂”为例,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学科教学的经验,旨在抛砖引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实践学习机会,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态度责任等学习目标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领域多,实验操作性强,学生动手能力有限,往往需要更充足的活动时间以保障探究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下校听课调研和一线教师反馈,我们发现把探究实践活动充分落实在有限的课堂中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一问题,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行走的科学课堂”这一教学策略。首先我们组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团队,筛选教材中可以列入“行走的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课前导学—课堂留白—课后自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的教与学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优势,深度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家校社合育新思路。
课前导学:提前布置导学提纲(其中包含:实验内容、准备材料、学习活动步骤与方法、注意事项、实际生活应用及微课学习资料链接等),孩子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得的用品代替实验室的实验器材,自主尝试探究学习。通过课前充分的观察、思考和尝试,让学生能够记录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并带到课堂。
课堂留白:教师通过收集学生提交的预习练习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调整课堂教学方案,更加聚焦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争取做到课堂留白,把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孩子。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修正原来的认知结构,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展。
课后自主:立足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课后以本课知识的拓展延伸为主要内容,采用主题式实践性探究活动、科学小制作或者查阅资料学习等形式,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校社团或者家庭亲子活动方式,巩固拓展所学知识,让科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尝试完成新的导学任务。
“行走的科学课堂”,使孩子对科学课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得到家长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我区两次疫情停课期间,我们都迅速启动了线上居家学习,采用了导学方案让学生预学,教师在线个性化教学指导,辅以学生课后自主实践活动,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厦门市同安区西柯第二中心小学吴欣欣老师研制的实践性网课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0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导学提纲:
九游体育官网
黄豆、绿豆、玉米粉(三者可替换家中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四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纸杯)、记号笔、直尺、抹布、垃圾盒等
拿出三个杯子,用直尺分别从杯底往上量20cm,都用记号笔画一条刻度线,另外拿一个杯子从杯底往上分别在20cm、40cm、60cm处都标上一条刻度线cm刻度线的杯子里分别装入黄豆、绿豆、玉米粉,注意添加量不可超过20cm;
依次将黄豆、绿豆、玉米粉倒入60cm刻度的杯子中,晃动1~2分钟,观察静置后物体混合的平面,与60cm刻度线进行对比。
2.标刻度线刻度与桌面平行,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平,可以适当蹲下来读数。
1.家长帮助拍摄孩子正式实验视频,孩子在实验过程中描述实验现象,并上传交给科学老师。
3.借助书籍,网络等方法,查阅在日常生活中固体的分离可以借助什么方法,使用到的工具有什么改进。
停课期间,家长与孩子借助导学提纲,不仅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我们还开展了“居家科学实验挑战赛”的亲子活动,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在教师的细心指导,家长的耐心陪伴下,一份份参赛作品呈现出来,甚至在酒店隔离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用水果、塑料杯、水盆、纸巾等等,触手可得的材料进行探究。短短七天的国庆假期,就有数百位同学提交了315件精彩的实验视频作品,让老师、孩子和家长深深感受到“行走的科学课堂”魅力所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这种“玩中学、学中悟”的学习方式,让科学的学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深受孩子的喜欢,也得到家长们的肯定与支持。为孩子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打基础,孩子更加喜爱科学课,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疫情居家隔离带来的心理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科学课程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内容,这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虽然每年我区专任小学科学教师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兼任教师比专任教师数量多的现状,短时间还无法改变。兼任科学教师缺乏小学科学专业素养,要让他们上出有“科学味”的课堂难度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以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研训导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为指导,派优秀的专职科学教师送教帮扶,共享“行走的科学课堂”优秀资源,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兼任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是通识培训。每学期初组织通识培训,夯实学科专业基础。重点提升同安区三至六年级全体兼任科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针对兼任教师做接地气的培训。采用“专家分节拆课—骨干教师片段演示—现场互动点评”的方式,目的在于让兼任科学教师敢上科学课,能上科学课,上好科学课。
二是结对帮扶。建立区级、区域性和校级(含直属校、中心校和农村完小)三级培训机制,形成立体网络化的研修平台。全区研日为每周四上午,开展区级、区域性、校级和课题基地校多级的教研活动。以承办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学校。通过示范课、送教下乡、主题研讨课等活动,执教者与听课者聚焦问题以“追问式”的互动教研方式,以专带兼,达到专兼任教师专业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资源共享。兼任科学教师队伍,主要由语文和数学教师组成。本学科工作较为繁重,再让他们自行收集和整理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区校联动,组织构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很有必要。平台研制团队由区级骨干教师、学科中心组成员和学校教研组长组成,目前线上资源共享平台的内容有校本作业、导学提纲、学生科学小实验视频以及优秀教学资源链接等。这样既能提高专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又能将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还能节约教师备课时间,一举多得,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课堂教学上。有了大量课堂的积累后,兼任教师自身也能感受到科学的乐趣,科学素养逐步提升,科学课就越来越有“科学味”了。
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下功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要求。区人大、区政府、区教育局、督导室等深入各直属校、中心校和农村基层完小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经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验设施等软硬件的投入。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把“优化农村学校师资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议案确定为重点。区政府第五十一次常务会议特别指出艺体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少年儿童综合素质提升。
一系列政策倾斜为我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我区推动“行走的科学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对接优质教育资源,切实保障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采用购买课时服务的方式,派遣科学教师深入小学科学教育薄弱的农村基层完小,下沉“行走的科学课堂”,为农村基层完小的孩子们带去生动有趣,“科学味”浓厚的科学课。这不仅使学生能感受到学科学的乐趣,还使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素养得到逐步提升。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科学、及时、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状况、推动教育管理和决策科学化、引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我区有12所样本校参加了本次监测,其中有直属校,中心校和基层完小,涵盖城镇和农村。监测结果显示,我区在学生科学学业表现、科学实验教学频率和教师指导讲解实验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这得益于我们“行走的科学课堂”的探索与坚持。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关成绩的取得,是一个新的起点。同安区小学科学教育犹如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我们将在教育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在不断总结中进步,在不断反思中成长。